logo
专注油气领域
与独立思考者同行

PDC钻头新进展(上)

PDC钻头新进展(上)

1.错排齿PDC钻头

在定向井钻井过程中,由BHA侧向力引起的过度振动容易引起钻头的切削齿损坏,进而降低ROP、定向控制能力和整个钻井效率,增加钻井作业成本。为了应对钻柱振动引起的钻头失效,Ulterra 钻井技术公司开发了CounterForce PDC钻头,采用切削齿成对错排的布齿方式,每对切削齿采用相反的侧向角度排列,这种排列方式能使钻头形成反作用力,减少钻头反扭矩、抑制振动、提高机械能利用效率和破岩效率。

在阿曼,作业者采用牙轮钻头钻121/4in的表层井段时,BHA水平振动严重,机械钻速较低。传统PDC钻头在该井中也进行了多次试验,由于产生的扭矩较大,根本无法控制。最后采用钻头参数为钢制胎体、五刀翼、16mm切削齿的CounterForce PDC钻头——Ulterra U516S,机械钻速达到57m/h,相比牙轮钻头机械钻速30m/h来说,提高了90%。CounterForce PDC 钻头克服了钻机条件的限制,使得PDC钻头能用在以往只能使用牙轮钻头的地层。

 2.第二代微芯PDC钻头

几年前,Tercel公司开发了第一代微芯PDC钻头,其目的是在钻井的同时取出小尺寸岩芯,用于地质评价。几年后,Tercel公司发现微芯PDC钻头的布齿结构能够显著提高机械钻速。最近,研发人员通过重新设计钻头结构、PDC切削齿和水力参数,同时优化了岩心腔的直径和深度,研发了第二代微芯PDC钻头,其目的是提高机械钻速。

第二代微芯PDC钻头减少了钻头中心部分的切削齿数量,增加了钻头面外围的切削齿,位于取芯腔后部的切削齿剪断获取的地层岩芯,岩芯脱离钻头后,随钻井液从环空返回地面。

传统PDC钻头大部分能量消耗在钻头中心部位,相比于钻头面外围而言,钻头中心部位的岩屑排除速度慢,第二代微芯PDC钻头的设计优化了能量分布,提高了岩屑从钻头底部的排出速度。

2014年,在Eagle Ford页岩气区的一口水平井中使用第二代微芯PDC钻头一趟钻完成造斜段和水平段,该井总测深4950m,造斜点深度2550m,造斜率10~14°/30m,水平段2100m,平均机械钻速27.6m/h,邻井造斜段和水平段的机械钻速21.6m/h。

3.第二代复合钻头Kymera FSR

贝克休斯研发了第二代复合钻头Kymera FSR,结合了牙轮钻头和PDC钻头设计方面的优势。相比2011年研发的主要应用于硬地层和软硬交错地层的第一代牙轮PDC复合钻头来说,第二代复合钻头针对软地层和碳酸盐岩地层设计,在碳酸盐岩地层能提高性能50%~100%。

通过优化牙轮和PDC的切削结构,能满足低钻压的同时达到比第一代复合钻头更高的机械钻速。牙轮钻头的碳化钨镶齿能够切削更加坚硬的岩石,PDC钻头清楚残余的岩石,并高效清洗井眼。两种切削结构的结合能够更好地控制工具面,并保护刀翼,实现扭矩控制。钻井过程中,钻压分布合理,工具效率更高,可以减轻定向井工程师在井眼轨迹调整方面的工作量。

Eagle Ford页岩气区,采用常规PDC钻头钻井,扭矩波动较大,使得BHA偏离了钻井轨道,导致至少需要2只钻头钻曲线段。同时,高扭矩波动时,作业者使用低钻压,大大降低了机械钻速。通过在三口井中采用第二代复合PDC钻头钻曲线段,三口井的平均深度为3780m,曲线段平均236m,第一口井钻时22h,平均机械钻速10.8m/h;第二口井钻时17小时,平均机械钻速13.8m/h;第三口井的平均机械钻速12.3m/h,复合钻头起出后,基本没有磨损。而邻井采用3只常规PDC钻头钻曲线段,钻时35h,平均机械钻速7.11m/h;另一口采用常规PDC钻头钻曲线段用2只PDC钻头,钻时27.5h,平均机械钻速9.66m/h。用第二代复合钻头单位进尺成本至少减少36%。

4.两步切削结构钻头

针对硬地层、研磨性地层或软硬交错地层,哈里伯顿研发的Geo Tech 两步切削结构PDC钻头,采用两步切削齿结构设计,如图1所示,与传统PDC钻头相比,在钻头侧面设计了钻头切削齿,以破碎更多岩石。部分刀翼上切削齿相对较少,而另外部分刀翼切削齿相对较多。钻头采用先进的切削齿材料,包括新的基质材料、粘合剂和更加耐磨的金刚石复合片,提高了钻头的热力学性质。哈里伯顿公司同时推出了IBitS 3D 设计软件新版本,对模型和运算法则进行了优化,与哈里伯顿的岩石破碎模型相结合,这些工具能更加真实地模拟地层和钻头的相互作用。

在北海海上一口井中,Geo Tech钻头钻121/4in井眼段,钻遇7种不同的地层。GeoTech GTD65D钻头钻进2476m,平均机械钻速27.9m/h,相比邻近三口井的平均机械钻速22.2m/h,节省了至少11h时间,钻头起出后,磨损较小。

文章来源于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战略规划研究所,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来自/石油工程科技动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站任何文章:

石油工程科技动态
石油工程科技动态
石油圈认证作者
《石油工程科技动态》是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主板的内部刊物,宗旨是跟踪石油工程科技动态,介绍石油工程及相关学科进展,为引领石油工程技术发展方向提供支持。 (微信:sygckj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