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专注油气领域
与独立思考者同行

伊拉克原油增产困局求“解”

编者按:近几年,国际油价一直在低价旋涡中挣扎,无论是谷底的20多美元/桶,还是各种手段频出后反弹的50多美元/桶,距离石油全盛时期的100美元/桶都太远。沉寂3年的国际油市,无论是产油国还是国际石油巨头,传出的消息都是不绝于耳的削减投资与减少开支。伊拉克制订的原油增产计划也受国际油价大环境变化影响,目前、未来都将阻碍重重。但对中国油企来说,却是开拓市场的良机。 2009年,伊拉克政府提出战后原油增产计划,尝试通过向技术领先的国际石油公司提供技术服务合同的方式,吸引外部投资参与多个大型油田的生产经营,持续增加国内原油产量。时任伊拉克石油部长的沙赫里斯·塔尼表示,该计划将使伊拉克2017年实现1200万桶/日的峰值产量目标。 伊拉克地质条件较好,原油储量丰富,属于全球范围内单桶原油平均生产成本最低的地区之一,因此吸引了包括埃克森美孚、BP、壳牌在内的众多国际石油公司。然而,伊拉克对外油气合作严苛的财税条款、国内落后的油气基础设施,以及近年来动乱频繁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原油增产计划的实施,政府不得不将其原定的峰值产量目标降至800万桶/日。但即便如此,根据伊拉克2016年国内平均原油日产量仅为447万桶/日的生产实际,该目标仍无法实现。 事实上,2009年以来,伊拉克政府新签署的技术服务合同已使原油平均日产量提升了230万桶/日。但考虑到该国部分老油田的产量递减情况,技术服务合同实际上仅帮助伊拉克增产原油160万桶/日,距离800万桶/日的新峰值产量目标还很远。其中,鲁迈拉油田作为该国规模最大的老油田,在BP等国际石油公司的努力下,通过升级现有基础设施、新增开发井,以及大规模注水提高采收率等措施,增产规模约70万桶/日;西古尔纳油田二期增产规模约45万桶/日;西古尔纳油田一期、祖拜尔油田、吉努油田和哈法亚油田等大型老油田合计增产规模约20万桶/日;米桑油田群等其他中小型油田合计增产规模约25万桶/日。 增产计划阻碍重重
 
现有技术服务合同的制约 根据伊拉克政府向国际石油公司提供的技术服务合同条款,现阶段通过提供技术服务获得的单桶报酬较低,但是回收速度相对较快。因此,参与此类油气合作的国际石油公司在伊拉克项目的内部收益率(IRR)仍能达到可接受的水平。即便是油气合作项目的净现值较低,但国际石油公司仍可获得稳定的收入。而对伊拉克政府来说,由于现有技术服务合同规定的政府分成比例高于世界其他地区,对外合作相当大一部分的利润收入都将归政府所有。 但此类技术服务合同在低油价下制约了伊拉克国内原油产量快速增长。首先,2014年下半年起,由于国际油价走势低迷,现有产量规模下伊拉克政府通过出售原油获得的收益大幅降低,不得不逾期支付国际石油公司提供技术服务的报酬,给合作项目的进展和国际石油公司的投资回报造成了负面影响。其次,由于技术服务合同规定合作项目的资本投资由政府支付,低油价下政府往往要求国际石油公司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尽量降低成本,直接影响了合作项目未来的产量增长。 油品营销政策的影响 2015年6月前,伊拉克政府出口原油的类型主要是巴士拉轻质混合油,为保障油品质量,伊拉克政府长期限制重质油开采,曾要求西古尔纳二期和哈法亚等油田的部分重质油钻井停止作业。但受资源和地质条件影响,近年来巴士拉轻质混合油的质量很难保证,伊拉克政府2016年6月起将高硫重质油混入轻质油中,生成一种新的巴士拉重质原油对外出口。受此影响,伊拉克重质原油产量2016年6月增长了30万桶/日。 可见,伊拉克政府的油品营销策略对国内原油产量增长的影响短期内较明显。如果未来政府计划提高出口油品质量,改重质油出口为轻质混合油出口,该国原油产量可能短期内大幅下滑。事实上,在当前国际油价持续低迷的大环境下,国际石油市场对重质油的需求将逐步减少,未来或影响巴士拉重质油的出口量及价格,可能改变伊拉克的油品营销策略。 储运能力不足 技术服务合同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国际石油公司在伊拉克油田作业的积极性,也使原油产量大幅增长。但从该国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国内原油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多数原油出口至国外。伊拉克的原油储运设施主要由国家石油公司经营,存在管道运力不足、原油商业储备设施规模有限、泵站设施老旧等问题,未来将制约原油产量大幅增长。 在原油管道方面,伊拉克南部各大油田对外出口原油仍高度依赖上世纪70年代建的由鲁迈拉油田连接祖拜尔油田,最后通往法奥原油出口终端的干线管道。近年来,随着各大油田产量的持续增加,部分从西古尔纳油田二期、米桑油田群、吉努油田和哈法亚油田出产的原油也通过支线管道陆续连接至该干线管道,导致运力吃紧。目前,尽管伊拉克已有西古尔纳油田二期至法奥原油出口终端复线等多条管线建成或正在筹建,但总体看,该国原油管道运力未来仍需大幅提升。 在原油储备设施方面,尽管近年来伊拉克在祖拜尔、图巴和法奥等地区原油储备库的储油能力有了提升,但截至2017年6月,伊拉克原油储备能力仍不足1200万桶,仅相当于该国3日的原油产量。 在原油输送泵站方面,伊拉克原油输送干线管道主要依靠祖拜尔地区的Zubair-1和Zubair-2泵站,以及鲁迈拉地区的PS-1泵站。整体来看,3个泵站均有运营年限长、缺乏维护且接近满负荷运转等问题,未来可能影响该国的原油输送能力。目前,位于法奥地区的新泵站正在建设中,预计建成后能满足660万桶/日的输送能力,但投产日期未定。 淡水资源缺乏 由于伊拉克现有油田已开发多年,需要大规模注水保障采收率达到预期水平。如鲁迈拉油田需从阿拉伯河引入100万桶/日的淡水资源以保障该油田的正常开发活动。 早在2013年,伊拉克政府推出海水日常供给项目,计划投资100亿美元使海水淡化水平达到1250万桶/日,并向该国南部油田供应。然而,由于低油价导致伊拉克政府预算吃紧,该项目短期内很难开工。另有消息称,政府计划将该项目规模缩小至250万桶/日。尽管政府在解决老油田用水方面没有较大进展,但部分油田的作业者已开始尝试通过小规模的海水淡化或远距离调水等措施减少水资源缺乏对原油开发的不利影响。 基础设施配套不足 油田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收集系统、天然气和水分离系统、原油处理系统,以及现场供能等。目前,伊拉克部分油田存在基础设施配套不足的问题,如西古尔纳油田二期、吉努油田和哈法亚油田的基础设施已接近满负荷运转。 中长期来看,部分油田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将影响伊拉克未来原油增产计划。一方面,由于存在水资源缺乏问题,需要油田基础设施不断提升淡水输送能力;另一方面,部分油田出产原油硫化氢含量较高,需配套更复杂的基础设施进行原油处理。 钻井难度增大 当前伊拉克油田的钻井业务主要由国际知名油服公司承担,如贝克休斯、哈里伯顿、斯伦贝谢和威福德等,还有一部分业务由伊拉克钻井公司完成。 整体来看,现阶段伊拉克钻井技术对国内原油产量没有明显限制。但在巴德拉等个别油田,由于原油储层埋深超过5000米,钻井时间需要逾200天,对石油公司短期内增产影响较大。随着伊拉克油田开发时间的延长,石油公司需钻更多注水井和深水平井来保障老油田产量,对钻井数量和钻井技术的要求也将不断提高,未来可能给国内原油产量的持续提升造成压力。 现有政治体制的影响 伊拉克现有政治体制有较严重的结构性问题,中央政府控制力相对较弱、政局动荡、官僚主义与腐败盛行,使得石油公司实施生产经营面临诸多挑战。 一方面,在伊拉克进行原油开发活动面临回款较慢的问题,影响现金流使用效率,导致投资回报率低于预期,削弱了国际石油公司在伊拉克扩大生产规模的意愿,从而导致伊拉克原油产量增长低于预期;另一方面,从中央政府能源主管部门到地方政府具体办事机构,普遍存在决策效率低等问题,石油公司获得油田开发合同或办理生产过程中的审批手续需要较长时间,导致油气项目延期时有发生。 欧佩克减产协议的限制 自战后重建国内油气体系以来,伊拉克作为欧佩克成员并未受到该组织内部约束,一直享有减产豁免权。近年来,随着该国石油工业的复苏,原油产量持续增长,对欧佩克原油总产量和组织相关协议制定的影响都逐步增大。特别是2016年11月,伊拉克在最后时刻改变态度,同意从10月的产量水平继续削减21万桶/日,最终促成了减产协议的达成。 但在当前油价水平下,一方面,伊拉克政府希望通过引进国际石油公司投资等方式提高原油产量以增加收益;另一方面,欧佩克希望将减产计划执行时间延长,进一步消化全球原油库存,以确保国际油价能维持稳定,甚至小幅提升。因此,伊拉克政府与欧佩克在原油产量目标上的不一致,限制了该国原油产量的持续增长,未来或将进一步增加负面影响。 地缘安全问题的影响 地缘安全问题一直是阻碍伊拉克石油工业长期稳定发展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中东地区产油国政局动荡,社会经济及油田生产严重受损。根据风险评估公司发布的恐怖主义强度指数显示,伊拉克是全球地缘安全风险最高的国家。 地缘安全问题主要在两方面影响伊拉克原油产量持续增长:一是恐怖袭击和战争可能导致油田设施损毁、管道输油中断和油田工人伤亡,直接影响伊拉克北部油田和库尔德地区油田的日常生产作业,以及原油产量的持续增长;二是为打击恐怖势力,政府耗费巨额财政支出,导致对国际石油公司服务费的支付延迟,抑制了国际石油公司进一步扩大在伊拉克经营的积极性,间接影响了原油产量的持续增长。 增产计划前景不明  油价波动趋势不支持原油增产 现阶段,国际油价对伊拉克原油增产的不利影响表现在投资领域:一方面,低油价下国际石油公司普遍削减上游投资,扩大在伊拉克经营项目规模的意愿较低,壳牌等公司甚至出售了在伊拉克的油田项目,客观上已影响了该国原油产量大幅增长;另一方面,低油价下伊拉克中央政府财政收入降低,对国内油气上游板块的直接投资相应减少,同样影响原油增产计划的实施。也就是说,伊拉克油气生产对外部投资有依赖性,且投资量与国际油价走势呈正相关。 但近中期来看,国际原油市场处于趋近于供需平衡的临界状态,虽然国际油价有一定幅度的上行态势,但包括美国页岩油在内的部分产油国的原油产量都将在短期内明显增长,国际原油市场已接近形成的供需“弱平衡”状态将被打破,即重新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国际油价又将随之下跌。在此情形下,一方面,伊拉克上游投资难以持续稳定增长;另一方面,欧佩克也将呼吁成员国继续减产或稳产。 部分问题近中期仍难解决 从国内市场的微观角度看,现阶段影响伊拉克原油增产的部分问题近中期仍难以解决。首先,尽管伊拉克政府在消除腐败、打击极端势力等方面有进展,但整体来看,伊拉克仍面临较大的政治和地缘安全风险;其次,伊拉克原油储运设施近中期难以完善,特别是输油管线和储油库等建设周期较长,且法奥地区的新建泵站投产日期尚未确定,也将严重制约原油产量近中期大幅增长;再次,水资源缺乏、钻井技术受限等问题的解决近中期难有实质进展,也将影响原油增产计划。 咨询公司伍德麦肯锡认为,即使同时满足以下3个条件,2025年伊拉克原油产量也仅能达到600万桶/日:一是欧佩克2018年放弃减产政策;二是伊拉克法奥地区新建泵站近中期建成投产,且输送能力达到较高水平;三是用于提高采收率的水资源供应能达到200万桶/日。 库尔德问题将带来巨大挑战 库尔德问题在伊拉克已有数百年历史。9月25日,库尔德地区举行独立公投,结果显示,在308.6万余张有效票中,支持票占92.73%。但伊拉克总理阿巴迪态度强硬,表示伊中央政府未来不会就库尔德地区独立问题与任何人展开任何形式的政治谈判,决不放弃伊拉克的统一和主权。同时,土耳其和伊朗等邻国也表示,反对库尔德地区独立。 从当前形势判断,库尔德地区宣布独立并引发地缘风险的概率相对较低,刚辞职的自治区主席巴尔扎尼也曾表示,公投后并不会立即宣布独立。如果库尔德地区局势恶化,将给伊拉克的原油增产计划带来巨大挑战。首先,库尔德地区原油储产量丰富,仅基尔库克油田就贡献了伊拉克约10%的原油,库尔德独立将直接导致伊拉克失去欧佩克第二大产油国的地位;其次,如果库尔德地区宣布独立,将面临伊拉克中央政府,以及土耳其和伊朗等邻国的巨大压力,可能产生各类地缘政治风险,必将给伊拉克的石油工业带来冲击;再次,如果库尔德地区独立导致包括伊拉克在内的部分产油国局势动荡,将给国际原油市场造成重大影响,国际油价或大幅波动。 中国油企:立足现在 放眼未来 合理把握潜在投资机会 从资源禀赋与国内发展现状看,伊拉克油气工业有较好的投资潜力,但也有一定的投资风险,中国油企应合理把握潜在的投资机会。 从企业层面看,首先,中国油企要发挥技术优势参与伊拉克油气合作。从伊拉克原油增产计划面临的问题看,钻完井和提高原油采收率等技术制约了该国原油产量的持续增长,未来可能需要与国际石油公司合作。而中国油企部分技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有较高水平,有能力输出技术与伊拉克合作。其次,中国油企要发挥“一体化”优势参与伊拉克油气合作。由于中国油企都拥有上中下游油气业务,产业结构较完整,因此在与中下游油气工业发展相对落后的伊拉克合作时,可利用一体化优势寻求合作机会。现阶段,国际油价相对较低,上游油气业务收益较少,但能为下游炼化业务提供合理的原材料价格,实现伊拉克油气全产业链上勘探、开发、运输、炼化等多个环节的相互促进、相互带动,能最大程度提升中国油企在该地区的发展效益。 从国家层面看,“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中国油企“走出去”与包括伊拉克在内的中东油气资源国合作提供了良好的依托。一方面,国家可以统筹协调与伊拉克在政治、经贸、能源和文教等多个领域的全面合作,互信互利,优势互补,以此为中国油企争取可能的合作机会;另一方面,国家也应统筹协调,特别是在低油价时期,组织国内石油公司联合投资伊拉克油气项目,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以投资效益为导向,在激烈竞争中把握绝好的投资机会,利用多家公司联合形成的资本优势与技术优势,探索在伊拉克经营油气项目的“油气-炼厂”“油气-管道”和“天然气-液化天然气(LNG)一体化”等多元化、全产业链的新合作模式。 加强对资源国的投资风险评估 从伊拉克原油增产计划面临的问题可以看出,即使是在油气资源较丰富的国家,开展上游投资也可能面临诸多问题与风险。因此,中国油企“走出去”实施海外经营,要加强对油气资源国的投资风险评估。 由于中国油企开展海外油气资源经营活动相对较晚,所获得资产中很大一部分位于中东、北非和南美等地缘政治较敏感地区,且未来可能获得的优质资产多数也集中在这些区域,要特别强调对资源国地缘环境变化的跟踪与分析。 从伊拉克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无论是合作合同条款、减产政策约束,还是水资源缺乏、配套设施落后等,都将给石油公司在该国开展油气业务带来挑战。因此,中国油企计划参与油气资源国对外合作前,需系统评估可能存在的风险,并据此调整收益率预期,以确保获得相关投资回报。 从战略高度谋划未来发展 从伊拉克发展现状看,增产计划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上游投资不足。此外,国内油气开发技术水平难以满足老油田稳产和新油田增产的需要。这充分体现了石油工业的一个重要发展规律,即上游投资和技术积累终将决定石油公司中长期的发展潜力。 而在现阶段,世界石油行业发展有类似隐患。根据伍德麦肯锡统计,受国际油价走势低迷影响,2016年全球上游油气勘探投资仅为400亿美元,较2015年的630亿美元下降36%。包括埃克森美孚、壳牌、BP和道达尔在内的国际石油公司也普遍压缩了技术研发费用。可见,低油价给部分石油公司生产经营带来的压力,已导致其背离了石油工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实现短期经营目标削弱了公司长远发展的基础。而这必将使未来国际石油市场面临资源接替风险,并可能导致国际油价新一轮的大起大落。 因此,低油价下,石油公司更应从战略高度谋划未来,在尊重行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尽可能平衡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保证上游投资,重视技术积累,为迎接油价回升后行业的未来发展积蓄力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站任何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