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专注油气领域
与独立思考者同行

天然气2030年力争成为第三大主体能源 价格改革需加快

12月10日,国家能源局石油天然气司、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2016)》白皮书——这是我国首次发布天然气发展白皮书。 资源潜力大,供应、消费快速增长 我国天然气资源丰富,初步形成了多品种、多渠道的多元化供应和“西气东输、北气南下、海气登陆、就近供应”的供气格局。稳定的供应和初具规模的基础设施有力支撑了中国天然气的快速发展,天然气消费市场已经遍及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同时,天然气市场化改革有序推进,试点改革探索取得阶段性突破,为未来天然气成为中国主体能源打下良好的基础。 《报告》显示,全国常规天然气地质资源量90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 50万亿立方米。截至2015年底,全国累计探明常规天然气地质储量13.01万亿立方米,剩余可采储量5.2万亿立方米;累计探明煤层气地质储量6293亿立方米,剩余可采储量3063亿立方米;累计探明页岩气地质储量5441亿立方米,剩余可采储量1302亿立方米。 天然气供应与消费能力方面,数据显示,2005年国内天然气产量500亿立方米,2015年增至1350亿立方米;2005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为468亿立方米,2015年消费量增至1931亿立方米。 2005-2015年,天然气消费年均增速16%,是中国一次能源消费年均增速的3倍。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从2005年的2.4%提升至2015年的5.9%。 2015年,天然气消费量超过100亿立方米的省份(自治区、直辖市)有五个:江苏、四川、新疆、广东和北京。 近十年以来,天然气管网基础设施快速发展。《报告》认为,我国目前已形成常规和非常规国产气、陆上进口管道气、海上进口 LNG等多气源互济,”西气东输、北气南下、海气登陆、就近供应”的供气格局;形成地下储气库、LNG接收站两大主力调峰方式,管网覆盖主要产气区以及长三角、珠三角和环缴海等区域。 基础设施、储气能力待提高,价格机制待完善 第一财经记者在发布会现场了解到,多位参会专家达成共识:清洁、低碳、高效的天然气将逐步成为我国的主体能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发言称,争取到十三五末,天然气占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0%-15%以上;力争到2030年,天然气占中国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成为继煤炭、石油之后的第三大主体能源。 然而,现阶段,制约天然气的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主要有基础设施不完善、储气能力不足、上下游没有形成合力等。 北京燃气集团董事长李雅兰在会上表示,硬件条件方面,中国现有的天然气管网的长度只有70万公里,不到美国的五分之一。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需求很大,将对于拉动内需、调整产业结构有极大贡献。 此外,中国在春夏秋三季天然气资源供大于求的滞销情况下,冬季还会出现阶段性的气荒,说明储气能力严重不足。 形成以市场交易为基础的天然气价格机制是促进天然气健康发展的关键。李伟认为,加快天然气领域的价格改革是能源改革极其重要的一环。 “按照经济规律和天然气产业经济技术的特征,建立合理的天然气的价格机制和财税制度,理顺居民生活的用气价格,完善季节性气价、峰谷气价,以及辅助服务气价。研究建立天然气资源国家收益金制度,理顺国家与资源开发主体,中央与地方资源收益的分配关系等。”李伟说。 《报告》指出,构建统一开放的天然气市场体系、形成市场化的天然气价格、强化天然气行业管理是我国天然气发展的有效路径。 今年下半年以来,天然气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 在福建率先成为天然气市场化改革试点之后,试点城市相继出现。近日,国家能源局油气司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通过推进试点、示范先行,有序支持重庆、江苏、上海、河北等省市开展天然气体制改革试点。 此前,“三桶油集体对外公开管网信息被业内认为是天然气供应市场逐渐多元化的标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站任何文章: